查看原文
其他

花样老人④ | 陈士伟:七旬老人的乡土情结

宁海新闻 2022-01-18

编者按:夕阳无限好,人间重晚晴。有人说:“老去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从未认真年轻过。”虽然时间每分每秒都在流逝,但在生命的每一季,都会出现绝美的风景。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老人,他们或是热心公益事业,或是培养自己兴趣老有所乐……重阳节前夕,记者探访多位老人,感受他们活在当下,乐而忘忧,不惧未来的洒脱,用他们的故事感受到夕阳无限美好,收获尘世的幸福。



今天

我们走近这位花样老人

陈士伟

“我从没想过,会与乡土文化结缘那么深。”78岁的陈士伟,是长街镇中学的退休教师。自2003年放下教鞭后,撰写了多篇乡土文化书籍,并担任多家农村文化礼堂顾问,致力于宁海乡土文化的整理、保存工作。

《长街三鲜》、《宁海八鲜》、《岭南村志》……陈士伟作品的字里行间,始终散发着对宁海乡土文化的热爱,真实而细腻。摒弃浮躁,安于沉稳。


“村志是农村文化底蕴的一部分”

一桌、一椅、一电脑、满屋的文献资料……10月19日,记者走进前童镇岭南村陈士伟的家,看到他正在书房里整理写作素材。

“这两年都在忙岭南村志的整理工作。”陈士伟的晚年因创作愈加饱满。现在,他每天早上七点写作,下午去村里走访、收集资料,晚上再根据其他编辑老师收集到的素材,统一协调安排第二天的写作内容。

“现在年轻人都出去学习、工作,有的干脆在外面定居,很多人并不了解过去的历史,自然对村庄的感情也就淡了。”提起写村志的初衷,陈士伟说,趁自己还能活动,脑子还清楚,就力所能及为村里做点事。

记者简单翻阅了下书稿,发现这本历经三年时间汇集、整理、编纂的《岭南村志》,详细记录了该村1008年至今村名由来、历史、村庄变迁以及民俗文化、姓氏人口、教育和工商业等。

在村志编写过程中,陈士伟常常为得到准确的数据而翻阅大量资料、走访村民。“在统计人口数据时,我们就碰到了困难——1966年至1976年岭南村的人口数没有记录。”为此,陈士伟先后跑了乡镇、县档案局、县公安局,但依然没找到相关数据。

怎么办?编辑组的老师一合计,那就用最笨的办法——入户调查。于是,那段时间,村民们总能看到陈士伟带着队伍天天穿梭在村里,入户登记、审核数据。

村志里,陈士伟还对村庄内的古桥、古井、古树等拍了几十张照片,并对其背后的故事进行详细的记录。“很多故事,我是第一次听说。没想到我们村还有那样的历史。”如今,在岭南村,一说起陈士伟编写的《岭南村志》,村里的年轻人都很自豪,村里干部和乡亲们也是连连称赞,说他给村里办了一件大好事。


“写一本属于宁海的海鲜家谱”

如果说《岭南村志》让当地村民找到了归属感的话,那么《宁海八鲜》的出版则是对宁海养殖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。这本书被王松地老师称为“一本属于宁海的海鲜家谱”,为宁海保存了一册翔实的地域文化资料。

“一潮泥螺一船谷”、“金银珠宝撑进来”……《宁海八鲜》资料翔实丰富,文笔精炼优美,很好地还原了宁海人那个岁月里曾经有过的许多美好回忆。“他们说我一个山里人写海鲜的文章,居然写活了。”说起外界的评论,陈士伟很知足。

然而《宁海八鲜》整个写作过程却并不十分顺利。陈士伟笑称那是一个别样的养殖塘边调查,不仅自己掏钱出车费、伙食费,到了约定时间,不管是刮风下雨,也不能爽约。有时候为了凑时间,他起早出发,摸黑返回,为了找到最鲜活的素材,他常常在养殖塘一蹲就是一整天。

很多海鲜的传闻都是靠口口相传,没有文字记载,没有确切的发生时间,是所有传统文明中最脆弱的部分。一些渔民没有很高的文化,都是靠经验的积累,讲不出什么缘由,陈士伟就回去找相关的材料进行佐证,一次采访没完成,便二次三次去补充采访。6万多字的书稿,陈士伟反复修改润色,整整用了3年。

对于自己辛苦收集的素材,陈士伟虽珍爱,但并不“私藏”。每当有人来找他,他都会兴高采烈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,畅谈写作心得。谈到今后的打算,他表示,将继续挖掘更多的乡土文化素材,整理成册,为宁海乡土文明与文化的继承、传播、守护出一份力。


文字:黄浓珍 视频:邬可楠

编辑:邬可楠

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言

新时尚!宁海人可以“组团”上下班啦,途径地曝光

明明没起雾,司机却说“看不见”!高速宁海段2车追尾,原因竟是……

这16人,被列入失信“黑名单”!

出水再活24小时!大黄鱼,凭啥被这个宁海女子“新鲜”送上桌

冒充警察招摇撞骗,还真有人信!这7人被宁海警察抓了



宁海新闻网微信合作

电话:0574-65577958 13805858160

觉得不错,给个ZAN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